七月的骄阳把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的甘蔗晒得滚烫,青绿色的甘蔗已长到齐腰高,宽大的叶片在热风里轻轻摇晃。一些村民蹲在垄间细心培土,把疏松的泥土拢到甘蔗根部,让茎秆站得更稳;还有一些村民背着喷雾器来回走动,给叶片喷施防虫药剂,护住这一身浓绿。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衫,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计。
看着当年自己牵头发展的甘蔗产业,如今成了村民眼中的“宝贝疙瘩”,这让麻栗坡县董干镇新寨村县人大代表、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谢子豪倍感欣慰。他挽起袖子走进甘蔗地,一边帮着村民扶稳被风吹歪的甘蔗,一边叮嘱,“这几天追肥要跟上,钾肥多撒一把,拔节期养分足了,后期才能长得粗、长得甜。有啥技术问题随时找合作社技术员。”

图为谢子豪了解甘蔗发展情况
早在2013年谢子豪担任村委会文书时,看到新寨村人均耕地4.5亩却长期囿于传统粮食作物、增收乏力的困境,他顶着家人和村民的不解与嘲笑,率先种植生姜20余亩,获得大丰收,成为全村发展产业的“探路者”。“我们村土地不薄,不能光盯着玉米、土豆打转!种姜是试路,成了就能给大伙儿蹚出条新路子,就算赔了,我一个人担着!”
一次成功,让谢子豪对发展多元产业的信心更加坚定。经过与村干部集中研讨,他带领党员骨干外出考察学习、测土配方,引进甘蔗、朝天椒、万寿菊、烤烟等高效经济作物。
2021年初,谢子豪被任命为新寨村党总支书记,同时当选麻栗坡县人大代表,这为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。他充分利用人大代表联系广泛的优势,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,整合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0万元和村集体历年结余资金65万元,创新推出“支部+村集体+农户”运营模式,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种植甘蔗600亩,采取“统一标准、统一农资、统一技术、统一销售”的“四统一”管理模式,使种植成本降低15%。按每亩300元、一次性付清4年租金计算,带动56户农户通过租地增收72万元。与此同时,他牵头成立“麻栗坡县禾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为农户提供良种、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。在他的持续努力下,新寨村与兴街英茂糖业有限公司签订每吨470元的保底收购协议,并为项目购买政策性农业保险,确保亩均收益不低于2400元,切实保障了群众的收益。
为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,他主导建立“532”收益分配制度,将年度收益的50%投入产业再发展,为未来蓄力;30%用于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,夯实民生基础;20%专项用于困难群众精准帮扶,织牢民生保障网。同时,他坚持优先聘用将土地流转给集体的农户参与田间管理,支付每人每天120元的务工报酬。一系列举措让村民不仅获得稳定的土地租金,还能在家门口赚取“薪金”,成为拥有“租金+薪金”双份收入的“双薪农民”,户均年增收达1.2万元。这也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,2024年全村种植烤烟560亩、甘蔗3500亩、生姜300亩,总产值超400万元。

图为新寨村发展的产业
在想尽办法助力群众增收的同时,谢子豪也时刻关注群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。走访中,当了解到老马街村的村规民约内容陈旧、脱离实际、群众认可度低等问题,谢子豪组织村组干部商议,经过多次讨论,于去年4月完成了老马街村村规民约的全面修订。新规约摒弃繁文缛节,创新性地提炼出“跟党走、接地气、汇民意”等通俗易懂、内涵丰富的“八个意识”,将绿美建设、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纳入其中,内容精炼务实,获得村民广泛签字认可,成为村民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的有效规范。
2023年在实施绿美乡村建设过程中,谢子豪多方奔走争取企业赞助,筹措资金40余万元;组织群众投工投劳累计5000余人次,对新寨、城寨、老马街、杠上、八七等多个自然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,修建护栏、花台等设施。昔日的“脏乱差”得到有效治理,村庄面貌焕然一新,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,群众的满意度、幸福感、安全感大幅提升。同时,他借鉴“枫桥经验”,运用民主协商议事制度,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营造了平安和谐的乡村氛围。

图为改造后的村庄
新寨村有铜鼓舞、杆栏式建筑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4位各级传承人,辖区内的城寨拥有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”两块金字招牌。为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“活”起来、“传”下去,2022年,谢子豪通过多方途径争取到10万元资金,修建“城寨铜鼓舞传习所”,为非遗项目的保护、传承和展演提供阵地;2024年,他策划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举办了主题鲜明、形式新颖的“弘扬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”荞菜节活动,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参与体验。古老的铜鼓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大放异彩,精彩的民俗活动不仅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,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,让非遗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持久生命力。

图为民族文化展演
谢子豪履职的每一步,都深深刻在新寨村的土地上,印在2900多名村民的心坎里。他用滚烫的“代表心”化解民忧,用务实的行动推动发展,生动诠释了“最贴心人大代表”的本色。